竹是常綠多年生植物,倍受國人喜愛,是「梅蘭竹菊」四君子之一。台灣氣候得天獨厚,處亞熱帶地區雨水豐沛,竹子頻種甚多,依地下莖生長狀況,主要分為叢生竹、散生竹兩大類。又叢生竹的地下莖圓渾肥厚,竹桿密集叢生,主產於高溫濕的低海拔環境,常見的有麻竹、綠竹、刺竹、長枝竹等,竹頭筊必需選用「刺竹」、「長枝竹」製作,其中蘊藏許多學問,必須是從土裡挖出的老竹竹頭,節頭處質地最為硬韌,不易破碎,加上天然的半月型相似蚌殼珓,擲杯時才能有好的彈跳又耐磨損,傳統筊杯才會選用竹頭做成。
(資料出處:台灣百科全書 http://nrch.culture.tw/ )
進入工商時代與都市化土地的開發,竹頭取得不易,杯筊慢慢地被木製甚至是塑膠替代之,故傳統竹頭筊工藝瀕臨失傳。古人會選用竹頭不用木頭的原因,是因為木頭做的纖維是直的,木筊擲久會破損,而竹頭自然彎曲的纖維又富有彈性是擲不壞,且聲音清脆響亮。
出土的竹頭一個連接一個樣貌,有著「百子千孫」的寓意,親自手工挖開的過程,才能體會盤根錯節又根深蒂固的含意。台灣信仰廟宇中竹頭筊供奉於神桌前,有警惕世人凡事要「留德(取『竹』字台語諧音)」之意,亦是人與神明溝通重要的傳聲筒。傳統竹筊工藝保存者黃奕薰老師,才堅持依循古法製作竹頭筊杯,期盼這傳達神意的宗教藝術產物能代代相傳。
每副竹頭筊都是黃奕薰老師跟師母親赴中南部山區遍尋後,從土裡親手挖掘採出,取竹取德 (「竹」 字台語諧音),採非破壞式的挖掘,讓較稚嫩的竹頭繼續深根茁壯,留竹(留德)留給後代子孫也有竹 頭可用。 墳墓周邊的竹林多,是先人的護城牆不可採取,更不可將墳邊的竹頭製成竹筊供在神桌,對神明大 不敬。取竹的禁忌多,因此從採竹頭到竹筊成品,黃老師都堅持一手親自包辦,肩付傳達神意使命 的筊杯製作。
從土裡挖掘採出的竹頭筊,將一根根枝芽與根系修剪掉,竹頭去除枝芽後,需經過日照曝曬乾燥。
竹頭在戶外經過日曬脫水乾燥後,即可進行裁切,剖切竹頭是否對稱與精準度,是影響竹筊成品優 劣的關鍵。
長期日曬、風吹與陰乾交替過程中,會讓竹頭更加穩定,也增加堅韌度。
曝曬乾燥完全,竹頭達到穩定的狀態時,才能開始修磨、拋光筊身。最後上護木油,才算大功告成, 從採竹到完工少說也要一兩年,過程中還得淘汰劣質的竹頭。製筊慢工出細活的道理,讓我們領悟 到不急於求成,精心製作,才能釀出完美的作品。
竹頭筊講究的是要有初八月亮(上弦月)的弧度,但製作上仍依循其天然彎度與紋理,所以每副頭 筊都長得不一樣,有的像船、有的像元寶、有的彎、有的直,非常特別。好地竹頭筊質地硬韌、觸 感佳,擲筊落地聲音響亮清脆,「每一副竹頭筊都是獨一無二的!」黃奕薰老師說,成對的筊杯必 須同一竹頭製作,不能隨便湊對,竹頭有其對稱紋路,也有同一靈性;加上每顆竹頭大小不一,竹 頭上天然生成的芽眼和其彎曲角度,都是竹頭筊與生俱來的 DNA,各個不同。
芽眼有突有凹,突起的稱「星」,代表連綿不絕;內凹的稱「財」,象徵藏金聚玉,而芽眼數也都有 其特殊意義,例如一副左右相加共有七顆芽眼的就叫「七星筊」,通常用於開廟門儀式,而十顆芽 眼的稱之為「十全十美」,芽眼愈多、就愈罕見,這都是大自然給予的印記。